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反思(2)

时间:2016-10-12 10:45 点击:
教育目的的构成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及对所培养的人作出什么规定的问题。一般意义上来说,社会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会引导、规范个人的发展需要。与此相对应的是

  教育目的的构成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及对所培养的人作出什么规定的问题。一般意义上来说,社会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会引导、规范个人的发展需要。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也要对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教育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二重性。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重要的方面,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德育,也就是思想道德、品格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无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智力才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是传授运动技能和保健知识,以增强、发展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端正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三、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反思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生存环境条件下,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与追求。因此,他们寄予教育的期望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性。我国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一系列的描述。最早以国家强制力为手段制定下来的教育目的是在清末时期的《奏定学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慎防流弊之意”。体现了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方针。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强调要与政治的内在需要相一致,以教育方针的形式确定下来,当时,执政者仅仅将教育的目的看做是政治的附属品,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新中国建国以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四有”“两热爱”“两精神”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教育目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阐述。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总体规格方面的基本精神是:使受教育者的道德,智力,体质等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文化,有创造力,有健全体魄的劳动者。纵观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到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教育目的过分倾向于社会的需要,即强调教育价值的社会本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目的的制定有赖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目标与方向上是相一致的,但实际上,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不一致性,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受到“以和为贵”“大一统”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造成了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过分偏离,把教育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放在了首位。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突出“个体”在教育目的中的关键地位。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争论中,只有把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有机地融合与统一,才能够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目的过于强调社会本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大量设置哪方面的专业;社会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基础教育就过分地强调学生升学率,学校要求学生听话,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学校功利性教育目的的灌输,结果,把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等等。由此,教育仅仅是培养出了一批批拥有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的劳动力,他们缺乏完整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2)突出对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个体拥有的综合了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个性品质等因素的隐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正在加快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不断迈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人才,基础在于教育。因此,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是今后制定教育目的的本质需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